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细胞分裂的间期是否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

2023-06-28 14:49:28
共1条回复
bikbok

A、在细胞分裂间期,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功能增强,A会出现;

B、在细胞分裂前期,高等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B会出现;

C、在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内消耗ATP,但由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所以ATP含量基本保持相对平衡,C不会出现;

D、由于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所以在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为细胞壁形成合成多糖,D会出现.

故选:C.

相关推荐

细胞分裂期分为哪几个时期,简述各时期特征

分为五个时期。1、前期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2、前中期自核膜破裂起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止。核膜的断片残留于细胞质中,与内质网不易区别,在纺锤体的周围有时可以看到它们。前中期的主要过程是纺锤体的最终形成和染色体向赤道面的运动。3、中期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它们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之前,这段时间称为中期。有时把前中期也包括在中期之内。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形成所谓赤道板。4、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染色单体的分开常从着丝点处开始,然后两个染色单体的臂逐渐分开。5、末期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开始至形成两个子细胞为止称为末期。此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子核的形成大体上是经历一个与前期相反的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分裂期
2023-06-28 12:30:552

细胞分裂间期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答案: 解析:   间期: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条染色体都形成两条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前期: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同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许多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   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条染色体。   末期:纺锤丝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总之,分裂间期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的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为细胞分裂准备了物质基础。分裂期最重要的规律变化是染色体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细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盘曲、折叠压缩了近万倍,使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有利于把染色质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他如核膜、核仁的解体、重建,纺锤体的形成、消失等变化都是为染色体的均分创造必需的条件。
2023-06-28 12:31:341

细胞分裂分为几个时期? 四个时期;分别是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有丝分裂可以分为: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前期、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分裂后期和细胞分裂末期减数分裂可分为:1.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2.减一中期.四分体处于赤道板上. 3.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两极. 4.减一末期(也是减二前期)细胞一分为二 5.减二中期染色体排在赤道板上. 6.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 7.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精细胞或卵细胞.
2023-06-28 12:31:421

细胞分裂期是什么

1、细胞周期,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2、间期又分为三期、即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3、细胞分裂期:也就是指M期。  细胞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以下是口诀,清晰的描述了分裂的主要变化,先记口诀,再慢慢详细化整个过程,简单好记。前期:仁膜消失两体现(核仁核膜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形状和数目稳定清晰,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点裂数加均两级(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分裂的染色体平均向细胞两级移动)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又开始一个新的细胞周期)手打字辛苦,如果觉得不错望采纳!
2023-06-28 12:32:021

动物细胞分裂的间期是指什么时候?

间期:合成大量蛋白质;时间比分裂期长很多;细胞有生长前期:出现纺锤体;核仁、核膜逐渐消失中期:赤道板并非细胞结构,而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后期:纺锤丝缩短,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末期:核仁、核膜重新出现;纺锤体消失;赤道板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新的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2个子细胞 口诀:前期:核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
2023-06-28 12:32:082

细胞分裂各个时期长短 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时间长短顺序

1、间期:时间较长 ⑴ G1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相处于G1期,动物细胞一般为6~12小时。该期主要的生化活动是合成RNA和蛋白质。 ⑵ S期:此期一般持续6~8小时,其长短主要由基因组的复杂度决定。该期主要的生化活动是复制DNA。 ⑶ G2期:是最短的时相。该期主要的生化活动是合成一些与有丝分裂有关的蛋白质。 2、分裂期( M期):该期很短,一般持续0.5~2小时。该期生化合成停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一个母细胞分裂成2个子代细胞。该期因为时间较短,所谓的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纯粹是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划分,所以这四个时期的时间划分不好处理。
2023-06-28 12:32:151

细胞分裂分为几个时期?

有丝分裂可以分为: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前期、细胞分裂中期、细胞分裂后期和细胞分裂末期减数分裂可分为:1.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2.减一中期.四分体处于赤道板上.3.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两极.4.减一末期(也是减二前期)细胞一分为二5.减二中期染色体排在赤道板上.6.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7.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精细胞或卵细胞.
2023-06-28 12:32:231

有人说,细胞分裂间期是细胞分裂的间歇期,这时的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这种说法正确吗?

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据科学考证,这时的细胞其实在进行着分裂的准备工作,如合成一些催化蛋白,RNA等等,如果没有这些间期的准备,分裂就不可能进行,所以间期是细胞分裂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2023-06-28 12:32:302

细胞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

,间期细胞的最大特点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是整个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
2023-06-28 12:32:392

细胞分裂期分为哪几个时期 简述各时期特征

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期分前,中,后,末四个阶段。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显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排列整齐)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平均移向细胞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为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开始进入下一细胞周期)
2023-06-28 12:32:491

细胞分裂的顺序

细胞分裂的顺序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就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也就是细胞在分裂之前和分裂之后,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个数保持不变。但是在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复制和着丝点的变化,所以在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前期,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这个时期通过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每一个染色体实际上包括两个并列着的姐妹染色单体,并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此时,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我们称之为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因为DNA在细胞分裂间期已经发生复制,所以,此时的一个染色体应包含两个DNA分子。在细胞分裂中期,只是纺锤丝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着丝点的数目没有变化。所以,此时期与前期比较,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没有变化。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那么,原来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离开来,成为两个染色体(此时期无染色单体存在)也就是说,此时期中,细胞核中着丝点的个数增加了一倍,染色体的个数也增加了一倍,而细胞核中的DNA 个数没有变化。在细胞分裂末期,两套形态、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因而,此时期中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和DNA 的个数都是后期的细胞核中的一半。
2023-06-28 12:33:081

癌细胞分裂间期长还是分裂期长?

分裂间期长。细胞分裂间期是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准备时期,在分裂间期细胞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要远远长于细胞分裂期。间期常分为G1,S,G2三个时期
2023-06-28 12:33:281

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从间期进入前期,有什么现象

核膜消失,核仁消失,出现高度螺旋的染色体和纺锤丝前期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因为染色体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渐渐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散于细胞质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时靠近核膜有两个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一对中心粒和围绕它们的亮域,称为中心质或中心球所组成。由中心体放射出星体丝,即放射状微管。带有星体丝的两个中心体逐渐分开,移向相对的两极(图1)。这种分开过程推测是由于两个中心体之间的星体丝微管相互作用,更快地增长,结果把两个中心体(两对中心粒)推向两极,而于核膜破裂后终于形成两极之间的纺锤体。(来自百度百科)
2023-06-28 12:33:352

细胞分裂间期有转录发生吗

有的,因为细胞在间期的时候反而正好是执行其功能的阶段,执行功能的物质就是蛋白质,所以这个时期的不同细胞的转录和翻译都是非常多样化的。1减数分裂第一次细胞分裂前的间期有转录和翻译,因为要合成相关蛋白质,2减数分裂第二次细胞分裂前的间期没有转录和翻译,因为此时的DNA是在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3分裂期细胞中的核基因也不能表达,原因同2-am
2023-06-28 12:33:421

分裂期占时间很短.试想.细胞分裂间期.为什么需要

因为分裂间期是准备阶段。而分裂期则是做功阶段。就像,你爸妈为了你能有个家,在你收拾包袱,出门的那一刻为止,所做的准备,时间是很长的。而你出去的时间很短。就生理过程来讲,分裂间期要完成dna的复制,这是需要时间的。分裂期所用的时间则相比之下更短。这是其二个阶段所做的生命活动决定的。
2023-06-28 12:33:482

细胞分裂间期应该用什么字母表示呢?我知道g1sg2,也知道分裂期是m,求大佬科普

分裂间期分为G1期(DNA合成前期) S期(DNA合成期) G2期(DNA合成后期)分裂期为M期,分为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2023-06-28 12:33:551

有丝分裂分为几个时期

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按先后顺序划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时期,在前期和中期之间有时还划分出一个前中期。1、前期特点:染色质螺旋缠绕在一起,逐渐缩短变粗,高度螺旋化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高等植物的纺锤体直接从细胞两极发出,高等动物及某些低等植物的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出纺锤丝而行成的)。梭形的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细胞核分解,核仁消失,核膜逐渐解体。2、中期细胞分裂的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叫做赤道板。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清楚。3、后期细胞分裂的后期,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离开来,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级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的分配到了细胞的两级,使细胞的两级各有一套染色体。4、末期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螺旋形成染色质丝。细胞一个分裂成两个,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建。扩展资料总括特点: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数目加倍。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变粗变短,在着丝点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但DNA数目已经是原来的两倍。中期两者都不变,后期染色体分开,数目加倍,末期到达两极,进入新的子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与母细胞相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的特点是:1、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自产生了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2、动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的中部并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有丝分裂
2023-06-28 12:34:011

分裂间期与分裂期是什么意思?染色质与染色体分别是什么阶段的?为什么?

染色质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而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分裂期 对于处于细胞周期(能不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分裂间期就是“分裂以外时期都是分裂间期”. 如果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细胞(如成熟的红细胞),那么它不能再进行有丝分裂,也就没有细胞周期,就不能说“染色质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而染色体存在于细胞分裂期.”
2023-06-28 12:34:141

细胞的周期都由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组成吗

细胞周期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生命是从一代向下一代传递的连续过程,因此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从头开始的过程。细胞的生命开始于产生它的母细胞的分裂, 结束于它的子细胞的形成,或是细胞的自身死亡。通常将子细胞形成作为一次细胞分裂结束的标志,细胞周期是指从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为止所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复制并均等地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中文名细胞周期外文名cell cycle定义细胞连续分裂成子细胞的过程阶段间期与分裂期
2023-06-28 12:34:223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以及有丝分裂,分为哪几个时期.

方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时期——间期:染色体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前期:核仁解体,核膜消失;染色质逐渐变成染色体;纺锤体形成等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可用于各种形态学的分析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作用下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逐渐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2023-06-28 12:34:472

有丝分裂周期 一个细胞分裂周期内,分裂间期大约占 ___%,分裂期大约占___%

在一个细胞周期内,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10%.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
2023-06-28 12:34:531

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从间期进入前期,有什么现象

核膜消失,核仁消失,出现高度螺旋的染色体和纺锤丝 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因为染色体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渐渐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散于细胞质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时靠近核膜有两个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一对中心粒和围绕它们的亮域,称为中心质或中心球所组成.由中心体放射出星体丝,即放射状微管.带有星体丝的两个中心体逐渐分开,移向相对的两极.这种分开过程推测是由于两个中心体之间的星体丝微管相互作用,更快地增长,结果把两个中心体(两对中心粒)推向两极,而于核膜破裂后终于形成两极之间的纺锤体.
2023-06-28 12:35:031

关于细胞分裂

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细胞分裂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步。在核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子细胞。在单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就是个体的繁殖,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是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①原核细胞的分裂。现在还了解不多,只对少数细菌的分裂有些具体认识。原核细胞既无核膜,也无核仁,只有由环状DNA分子构成核区,又称拟核,具有类似细胞核的功能。拟核的DNA分子或者连在质膜上,或者连在质膜内陷形成的质膜体上,质膜体又称间体。随着DNA的复制间体也复制成两个。以后,两个间体由于其间的质膜的生长而逐渐离开,与它们相连接的两个DNA分子环于是被拉开,每一个DNA环与一个间体相连。在被拉开的两个 DNA环之间细胞膜向中央长入,形成隔膜,终于使一个细胞分为两个细胞。②真核细胞的分裂。按细胞核分裂的状况可分为3种: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基本形式。减数分裂是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中导致生殖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过程。它是有丝分裂的一种变形,由相继的两次分裂组成。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其典型过程是核仁首先伸长,在中间缢缩分开,随后核也伸长并在中部从一面或两面向内凹进横缢,使核变成肾形或哑铃型,然后断开一分为二。差不多同时细胞也在中部缢缩分成两个子细胞,由于在分裂过程中不形成由纺锤丝构成的纺锤体,不发生由染色质浓缩成染色体的变化,故名。 细胞分裂(cell division)是活细胞繁殖其种类的过程。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步。在核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把遗传物质传给子细胞。在单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就是个体的繁殖,在多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是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1855年德国学者魏尔啸(R.Virchow)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著名论断,即认为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现在除细胞分裂外还没有证据说明细胞繁殖有其他途经。 细胞的演化 一.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时由于不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平均分配,故存在遗传物质不能 保证(但是不是没有可能)平均等分配的问题,由此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分裂方式. 丝分裂是最早发现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早在1841年雷马克(R.Remak)于鸡胚血球细胞中见到。在无丝分裂中,核仁、核膜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在细胞质中也不形成纺锤体,当然也就看不到染色体复制和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的过程。但进行无丝分裂的细胞,染色体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当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倍时,细胞就发生分裂。至于核中的遗传物质DNA时如何分配到子细胞中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无丝分裂是最简单的分裂方式。过去认为无丝分裂主要见于低等生物和高等生物体内的衰老或病态细胞中,但后来发现在动物和植物的正常组织中也比较普遍地存在。无丝分裂在高等生物中主要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在动物的上皮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肝组织中,在植物各器官的薄壁组织、表皮、生长点和胚乳等细胞中,都曾见到过无丝分裂现象。 谈无性分裂生殖时核的分裂方式 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无性生殖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即是母体分裂成2个(二分裂)或多个(复分裂)大小形状相同的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种生殖方式在单细胞生物中比较普遍,但对不同的单细胞生物来说,在生殖过程中核的分裂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1 以无丝分裂方式营无性分裂生殖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最简单的细胞分裂方式。整个分裂过程中不经历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比,这种方式的分裂在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的分裂生殖中最常见。 原核细胞的分裂包括两个方面:(1)细胞DNA的分配,使分裂后的子细胞能得到亲代细胞的一整套遗传物质;(2)胞质分裂把细胞基本上分成两等分。 复制好的两个DNA分子与质膜相连,随着细胞的生长,把两个DNA分子拉开,细胞分裂时,细胞壁与质膜发生内褶,最终把母细胞分成了大致相等的两个子细胞。 2 以核的有丝分裂方式营无性分裂生殖 有丝分裂的过程要比无丝分裂复杂得多,是多细胞生物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但一些单细胞如:甲藻、眼虫、变形虫等,在分裂生殖时,也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 (1)甲藻细胞染色体的结构和独特的有丝分裂,兼有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特点,细胞开始分裂时核膜不消失,核内染色体搭在核膜上,分裂时核膜在中部向内收缩形成凹陷的槽,槽内细胞质出现由微管按同一方向排列的类似于纺锤丝的构造,调节核膜和染色体,分离为子细胞核,最终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甲藻)。 (2)眼虫营分裂生殖时,核进行有丝分裂,分裂过程中核膜并不消失,随着细胞核中部收缩分离成两个子核,然后细胞由前向后纵裂为二(纵二分裂),其中一个带有原来的一根鞭毛,另一个又长出一根新鞭毛,从而形成两个眼虫。 (3)变形虫长到一定大小时,进行分裂繁殖,是典型的有丝分裂,核膜消失,随着细胞核中部收缩,染色体分配到子核中,接着胞质一分为二,将细胞分裂成两个子代个体。 3 以核的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方式营无性分裂生殖 这种方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草履虫,草履虫属原生动物纤毛虫纲,细胞内有大小两种类型的核,即大核和小核,小核是生殖核,大核是营养核,在草履虫进行无性繁殖时,小核进行核内有丝分裂,大核则行无丝分裂,接着虫体从中部横缢分成2个新个体。 植物细胞通过分裂进行繁殖。繁殖是生物或细胞形成新个体或新细胞的过程。 植物细胞的分裂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和细胞的自由形成等不同的方式。 (一)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又称为间接分裂,它是一种最普遍,而常见的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为连续分裂,一般分为核分裂和胞质分裂。 1 、核分裂(时间长):核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叙述的方便,人为地把核分裂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作末期四个时期。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如下: 前期:核内的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破裂以及纺锤体开始形成。 中期:中期是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纺锤体完全形成时期。 后期:后期是各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由赤道移向细胞两极的时期。 末期:为形成二子核和胞质分裂的时期。染色体分解,核仁、核膜出现,赤道板上堆积的纺锤丝,称为成膜体。 2 、细胞质分裂(时间短):核分裂后期,染色体接近两极时,细胞质分裂开始。在两个子核之间的连续丝中增加了许多短的纺锤丝,形成一个密集着纺锤丝的桶状区域,称之为成膜体。微管的数量增加,成膜体中有来自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泡囊(含多糖类物质),沿着微管指引方向,聚集,融合,释放出多核物质,构成细胞板,从中间开始向周围扩展,直至与母细胞壁相连,成为胞间层——初生壁,新质膜由泡囊的被膜融合而成。新细胞壁形成后,把两个新形成的细胞核和它们周围的细胞质分隔成为两个子细胞。 有丝分裂的特点:通过细胞分裂使每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基本相同的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形状、大小一样,每一染色单体所含的遗传信息与母细胞基本相同,使子细胞从母细胞获得大致相同的遗传信息。使物种保持比较稳定的染色体组型和遗传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 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否则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既然在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染色体数目要减少一半,则原细胞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精子的形成过程 精子的形成部位: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在精巢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大量的原始生殖细胞,也就是精原细胞。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可知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当雄性动物性成熟后,睾丸里的一部分精原细胞就开始进行减数分裂,经过减数分裂以后,精原细胞就形成了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 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 1间 前 1间后 (复制) 1前 期(联会) 1中 期 1后期 1末期 2间 期 2前期 2中期 2后期 2末期 减数分裂 第一次分裂染色体减半; 第二次分裂两条姐妹染色体分离。 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 在细胞分裂的同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便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也减少了一半,细胞内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减数第二次分裂是从次级精母细胞开始的,细胞未经染色体的复制,直接进入第二次分裂。在细胞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前面所学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相似,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这一位置后,接着进行分裂,于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结果生成了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经过变形后成为精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最后生成了四个精子,减数分裂结束。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像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初级精母细胞有4条染色体,而次级精母细胞只有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开,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已没有同源染色体了。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是将来要学的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其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卵细胞:细胞体形较大,呈球形,不能游动;含卵黄多,营养物质丰富,保证受精后发育成新个体。精子:细胞体形较小,有鞭毛,能游动,其特点是保证受精作用的实现。 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在一起,因此,合子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体细胞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成单存在,但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就是这个意思。 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 四、细胞分化 以高等动物为例,受精卵卵裂进行到一定时间细胞增多,形成了一个内部有腔的球状胚,这个时期的胚叫囊胚。这时期的胚其特点是中央有一空腔,叫囊胚腔。胚继续发育形成原肠胚。由于动物极一端的细胞分裂较快,新产生的细胞便向植物极方向推移、使植物极一端的细胞向囊胚腔陷入,囊胚腔缩小,内陷的细胞不仅构成了胚胎的内胚层,而且围成了一个新的腔叫原肠腔。在内外细胞层之间分化出了一个新的细胞层,叫做中胚层,这时期的胚就叫原肠胚。原肠胚的特点是:具有原肠腔和外、中、内三个胚层。原肠胚的外胚层由包被胚胎表面的动物极一端的细胞构成,内胚层由陷入囊胚腔的细胞构成,中胚层位于内、外胚层之间,这三个胚层继续发育,经过组织分化、器官形成,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幼体。 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的各个器官,包括脑、脊髓和神经、眼的网膜、虹膜上皮、内耳上皮、以及皮肤的表皮和皮肤的附属结构。 内胚层:形成消化道(咽、食道、胃、肠等)和呼吸道(喉、气管、支气管等)的上皮,肺、肝、胰和咽部分衍生的腺体(甲状腺,副甲状腺、胸腺等)以及泌尿系统的膀胱、尿道和附属腺体的上皮等。 中胚层:主要形成各种肌肉、骨胳、结缔组织以及皮肤的真皮,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血液)、排泄系统(肾、输尿管)、生殖系统(生殖腺、生殖管道及附腺等)、气管和消化道的管壁、体腔膜等。 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干细胞(E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它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干细胞的发育受多种内在机制和微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人类胚胎干细胞已可成功地在体外培养。最新研究发现,成体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为其他类型的细胞和组织,为干细胞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在胚胎的发生发育中,单个受精卵可以分裂发育为多细胞的组织或器官。在成年动物中,正常的生理代谢或病理损伤也会引起组织或器官的修复再生。胚胎的分化形成和成年组织的再生是干细胞进一步分化的结果。胚胎干细胞是全能的,具有分化为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的能力。 到了个体发育的一定阶段甚至成体,仍有一部分细胞负责组织的更新和修复,诸如血液、肠道粘膜上皮、皮肤表皮等。这些细胞便是一般所指的特定组织的干细胞,又称为多能性细胞。 随着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人们现已发现,栽些成体组织不但能再生,而且可以衍生成与其来源不同的细胞类型。例如肌肉细胞在一定的环境下可以成为有增殖能力的骨髓细胞;相反地,血液“前体细胞”(即未完全成熟的血细胞)也可变成肌肉细胞,甚至长出肝或脑细胞来。 ES虽好,但其来源有限。目前ES多取自人工流产的极早期胚胎或是培植试管婴儿时剩余的胚胎。然而现已有科学家证实ES可以在体外即实验室的试管中培养与繁殖,并且可以使ES细胞增殖、定向分化并形成多巴胺能性细胞,而这正是治疗帕金森病所亟需的神经元。 起开关作用的蛋白质名为“GATA”。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方法使老鼠胚胎干细胞的“GATA”含量增加,结果胚胎干细胞变成了在孕育生命阶段起重要作用的其他细胞。研究人员还同时发现,除了蛋白质“GATA”,还有其他物质也起到开关作用,它们相互合作,共同决定胚胎干细胞的命运。 研究人员计划通过基因技术找到所有“开关”,这样胚胎干细胞就会按人的意志生成各种组织。操作好这些“开关”,可能使普通干细胞变成真正的“万能细胞”。 干细胞尤其是胚胎干细胞的识别、分离、增殖、定向分化将成为细胞生物学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主攻热点。 目前一个新的有趣的发现是,生命细胞活着时左旋,死亡后即右旋,一切病毒细菌和死亡的物质却只会右旋不会左旋。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否与宇宙本来就是左右不对称有关(地球的自转、公转仍然是左旋的,十大行星几乎都是左旋的,宇宙大黑洞也是左旋的,中微子现也认为是左旋的)。看来衰老问题联系到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愈伤组织 花药培养 anther culture 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把发育到一定阶段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以改变花药内花粉粒的发育程序,诱导其分化,并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细胞团,进而形成一团无分化的薄壁组织——愈伤组织,或分化成胚状体,随后使愈伤组织分化成完整的植株。 亦称愈合组织或创伤组织。植物体局部受伤后,在伤口表面形成的具有分生能力和保护作用的活的薄壁细胞群。愈伤组织的外层细胞常可木质化或形成周皮,对其表层的细胞起保护作用。在植物嫁接中愈伤组织促使砧木与接穗紧密结合,植物扦插能从愈伤组织分化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在组织和细胞培养时,条件适宜也能长出愈伤组织。利用愈伤组织诱导形成新植株已广泛应用于植物的无性繁殖。 植物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形态发生(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课时)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主要目标是诱导愈伤组织形成和形态发生,使一个离体的细胞、一块组织或一个器官的细胞,通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并由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植物体。 愈伤组织的形成 从一块外植体形成典型的愈伤组织,大致要经历三个时期:起动期、分裂期和形成期。 起动期是指细胞准备进行分裂的时期。用于接种的外植体的细胞,通常都是成熟细胞,处在静止状态。起动期是通过一些刺激因素(如机械损伤、改变光照强度、增加氧等)和激素的诱导作用,使外植体细胞的合成代谢活动加强,迅速进行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机械损伤能诱导植物体细胞开始分裂,如伤口上会出现愈伤组织。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沿用了愈伤组织这一名词,但是植物组织培养中诱导外植体细胞分裂形成的愈伤组织,大都不是损伤的结果。外源的生长素类物质对诱导细胞开始分裂效果很好,因此生长素类物质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常用的有2,4—二氯苯氧乙酸、萘乙酸、吲哚乙酸和细胞分裂素等。 分裂期是指外植体细胞经过诱导以后脱分化,不断分裂、增生子细胞的过程。处于分裂期的愈伤组织的特点是:细胞分裂快,结构疏松,颜色浅而透明。 外植体的脱分化因植物种类、器官来源及其生理状况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例如,烟草、胡萝卜等植物的脱分化比较容易,禾本科植物的脱分化比较难;花的脱分化比较容易,茎、叶的脱分化比较难;幼嫩组织的脱分化比较容易,成熟的老组织脱分化比较难。 分化期是指在分裂期的末期,细胞内开始出现一系列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从而使愈伤组织内产生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类型有薄壁细胞、分生细胞、色素细胞、纤维细胞,等等。 外植体的细胞经过起动、分裂和分化等一系列变化,形成了无序结构的愈伤组织。如果在原来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愈伤组织,会由于培养基中营养不足或有毒代谢物的积累,导致愈伤组织停止生长,甚至老化变黑、死亡。如果要让愈伤组织继续生长增殖,必须定期地(如2~4周)将它们分成小块,接种到新鲜的培养基上,这样愈伤组织就可以长期保持旺盛的生长。 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方式 经过起动、分裂和分化期产生的愈伤组织,其中虽然发生了细胞分化,但是并没有器官发生。只有满足某些条件,愈伤组织的细胞才会发生再分化,产生芽和根,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方式主要有不定芽方式和胚状体方式两种。不定芽方式是在某些条件下,愈伤组织中的分生细胞发生分化,形成不同的器官原基,再逐渐形成芽和根。胚状体方式是由愈伤组织细胞诱导分化出具有胚芽、胚根、胚轴的胚状结构,进而长成完整植株。这种由愈伤组织中的薄壁细胞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直接产生类似于胚的结构,叫做胚状体。 不定芽方式和胚状体方式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两种方式。胚状体方式比不定芽方式有更多的优点,如胚状体产生的数量比不定芽多,胚状体可以制成人工种子,等等。 肝细胞分裂 肝脏是人体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因其在损伤的情况下有强大的再生修复能力而一直受到医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目前认为参与肝脏修复的细胞可能有三个来源:一是通过肝细胞自身的有丝分裂来弥补死亡的肝细胞,这在正常的肝细胞代谢及轻度的肝脏损伤中起主要作用;二是在比较较严重的肝损情况下,肝脏的干细胞被激活并向肝细胞分化以修复肝脏;最近的研究显示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也具有向肝细胞分化能力,提示可作为肝脏细胞修复第三个潜在来源1。游戏《细胞分裂》 Tom Clancy"s Splinter Cell 发行公司:Ubisoft 微软推出的最受欢迎、最成功、同时也是图像最精美的一部Xbox游戏,现在已经被搬上了PC屏幕,从某种角度来看这部移植作品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虽然,这两个版本的游戏在许多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这条消息对于这两个领域的游戏迷而言都非常重要。从另一方面来看,改良的存盘系统和独特而有效的“鼠标+键盘”控制方案,让《分裂细胞》的PC版本在某些方面胜过了游戏机版本。就其本质而言,这确实是一部杰出的动作游戏,它的Xbox版本已经赢得了无数玩家的交口称赞,相信PC版本也将会为许多游戏迷所接受。 原本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顶级情报员山姆费雪,在解决了前3作的危机以后,突然遭遇横祸。他的独生女儿因为一名司机的酒后驾车而在车祸中不幸丧生,山姆费雪在悲痛万分中以暴制暴,惩罚了害死女儿的司机,自己也因为伤害罪而入狱服刑。不过他在狱中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他的女儿并不是由于司机酒后驾驶而意外死亡,而是恐怖分子的叙以谋杀,为了查明真相,山姆费雪毅然选择逃狱,追查害死女儿的幕后真凶。在这次公布的画面中,玩家可以看到我国经济之都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据官方声称,本次对上海这个城市的系列描绘将十分到位,上海的玩家可以在国际级大作中体验到自己居住的城市,别有一番感觉。
2023-06-28 12:35:124

细胞分裂中dna在哪一期合成的

细胞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G2期。DNA在细胞分裂间期的S期合成。
2023-06-28 12:35:212

有哪位好心人能给我详细讲解一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下感激不尽!

有丝分裂 ·分裂介绍 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右上角图就是常见有丝分裂的开始和结果)多细胞生物体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体细胞的数量。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是具有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 在一个细胞周期内,这两个阶段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到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到10%。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 细胞分裂间期 细胞分裂间期是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这个时期为细胞分裂期准备了条件,细胞内部正在发生很复杂的变化。近年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自显影技术证明,间期细胞的最大特点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 ·有丝分裂的周期变化 细胞分裂期 在细胞分裂期,最明显变化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变化。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其实,分裂期的各个时期的变化是连续的,并没有严格的时期界限。 前期 细胞分裂的前期,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分裂间期复制的染色体,由于螺旋缠绕在一起,逐渐缩短变粗,形态越来越清楚。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这个时期的细胞,可以看到每一条染色体实际上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不是完全分离开的,而是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在前期,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同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许多纺锤丝,形成一具梭形的纺锤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中期 细胞分裂的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这时候,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所以叫做赤道板。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清楚。 后期 细胞分裂的后期,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离开来,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以前的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相同的。 末期 当这两套染色体别到达细胞的两极以后,每条染色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又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丝。同时,纺锤丝逐渐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这个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大多数子细胞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相同的特点是:第一,动物细胞有中心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各产生了一个新的中心粒,因而细胞中有两组中心粒。在细胞进行分裂的过程中,一组中心粒的位置不变,另一组中心料移向细胞的另一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第二,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细胞的中部并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可见,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减数分裂是指有性生殖的个体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不同于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最终生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减数分裂(Meiosis) 范围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时期是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特点是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单倍体的精子和卵子,通过受精作用又恢复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交换,使配子的遗传多样化,增加了后代的适应性,因此减数分裂不仅是保证生物种染色体数目稳定的机制,同且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进化的机制。【主要类型】 减数分裂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配子减数分裂(gametic meiosis),也叫终端减数分裂(terminal meiosis),其特点是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雄性脊椎动物中,一个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后减数分裂为2个次级精母细胞,2个次级精母细胞有一次进行减数分裂,总共形成4个精细胞。精细胞在经过一系列的变态发育,形成成熟的精子。在雌性脊椎动物中,一个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孢子减数分裂(sporic meiosis),也叫中间减数分裂(intermediate meiosis),(居间减数分裂)见于植物和某些藻类。其特点是减数分裂和配子发生没有直接的关系,减数分裂的结果是形成单倍体的配子体(小孢子和大孢子)。小孢子再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形成包含一个营养核和两个雄配子(精子)的成熟花粉(雄配子体),大孢子经过三次有丝分裂形成胚囊(雌配子体),内含一个卵核、两个极核、3个反足细胞和两个助细胞。 合子减数分裂(zygotic meiosis),也叫初始减数分裂(initial meiosis),仅见于真菌和某些原核生物,减数分裂发生于合子形成之后,形成单倍体的孢子,孢子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新的单倍体后代。 此外某些生物还具有体细胞减数分裂(somatic meiosis)现象,如在蚊子幼虫的肠道中,有一些由核内有丝分裂形成的多倍体细胞(可高达32X),在蛹期又通过减数分裂降低了染色体倍性,增加了细胞数目。 减数分裂由紧密连接的两次分裂构成。通常减数分裂I分离的是同源染色体,所以称为异型分裂(heterotypic division)或减数分裂(reductional division)。减数分裂II分离的是姊妹染色体,类似于有丝分裂,所以称为同型分裂(homotypic division)或均等分裂(equational division)。和有丝分裂一样为了描述方便将减数分裂分为几个期和亚期。[编辑本段]【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 〖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单体,称四分体。 〖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同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但每个染色单体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 〖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由于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染色体呈现V、X、8、O等各种形状。 〖终变期〗(又叫浓缩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以后,核膜、核仁消失,最后形成纺锤体。 【中期】各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双双移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着丝点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质中形成纺锤体。 【后期】由纺锤丝的牵引,使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各自发生分离,并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到达两极的同源染色体又聚集起来,重现核膜、核仁,然后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重新生成的细胞紧接着发生第二次分裂。 注: 1.染色体复制是在的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的,一旦复制完成,精原细胞就称作初级精母细胞。 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成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分裂成为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 3.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目的是实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DNA分子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紧接,也可能出现短暂停顿。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有时还伴随细胞的变形。 【前期】染色体首先是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之中。而后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再次形成纺锤体。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到细胞中央赤道板上。注意此时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重现核膜、核仁,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性母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至此,第二次分裂结束。 注: 1.第二次减数分裂的目的是着丝点分裂,实现染色单体分离。分裂结果是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减半。 2.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成为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必须再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变化才成为精子。结果是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和变态发育最终成为四个精子。 3.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成为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一个极体再分为两个极体。不久,三个极体都会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只成为一个卵细胞。其实我觉得 生物书上讲的已经很详细了 以上是我去百科搜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6-28 12:35:283

细胞分裂各个时期长短

1、间期:时间较长(1)G1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相处于G1期,动物细胞一般为6~12小时。该期主要的生化活动是合成RNA和蛋白质。(2)S期:此期一般持续6~8小时,其长短主要由基因组的复杂度决定。该期主要的生化活动是复制DNA。(3)G2期:是最短的时相。该期主要的生化活动是合成一些与有丝分裂有关的蛋白质。2、分裂期(M期):该期很短,一般持续0.5~2小时。该期生化合成停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一个母细胞分裂成2个子代细胞。扩展资料分裂期分为五个时期。1、前期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2、前中期自核膜破裂起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止。核膜的断片残留于细胞质中,与内质网不易区别,在纺锤体的周围有时可以看到它们。前中期的主要过程是纺锤体的最终形成和染色体向赤道面的运动。3、中期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它们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之前,这段时间称为中期。有时把前中期也包括在中期之内。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形成所谓赤道板。4、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染色单体的分开常从着丝点处开始,然后两个染色单体的臂逐渐分开。5、末期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开始至形成两个子细胞为止称为末期。此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子核的形成大体上是经历一个与前期相反的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分裂期
2023-06-28 12:35:491

细胞分裂的主要时期有哪些呢?

1、G1期:DNA合前期,合成RNA和核糖体。2、S期:DNA复制期,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3、G2期:DNA合成后期,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4、M期:细胞裂期,暂离细胞周期,停止细胞裂执行定物功能,细胞所处期G0期。5、细胞周期中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分裂间期,其中包括G1期、S期和G2期。①细胞分裂时的DNA合成是在间期的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这一时期称为合成期(synthesis phase),简称S期.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也是在S期合成的.②在S期之前,即前一次有丝分裂完成之后到S期开始之间的时期,称为第一间隙期(gap phase),简称G1期。③从S期结束后到有丝分裂开始之间的时期称为第二间隙期,即G2期.在G1期和G2期中,细胞不合成DNA,但损伤的DNA可在此时修复。④细胞进入G1期后,即开始为下一次分裂做准备.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在G1期明显增加,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都增多了,内质网扩大,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的数目都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⑤S期内,DNA、组蛋白合成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形成两对中心粒,微管蛋白以及一些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物质也在此时期大量合成。⑥总结如下:1}G1期(DNA合成前期): 主要事件,合成RNA和核糖体。2)S期(DNA合成期): 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3)G2期(DNA合成后期): 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
2023-06-28 12:35:551

细胞分裂有几个时段?

分裂期分为五个时期。1、前期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2、前中期自核膜破裂起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止。核膜的断片残留于细胞质中,与内质网不易区别,在纺锤体的周围有时可以看到它们。前中期的主要过程是纺锤体的最终形成和染色体向赤道面的运动。3、中期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它们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之前,这段时间称为中期。有时把前中期也包括在中期之内。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形成所谓赤道板。4、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染色单体的分开常从着丝点处开始,然后两个染色单体的臂逐渐分开。5、末期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开始至形成两个子细胞为止称为末期。此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子核的形成大体上是经历一个与前期相反的过程。
2023-06-28 12:36:042

细胞分裂间期,G1、S、G2期分别主要做了什么?

G1期——DNA合成前期该期是从上一次细胞周期完成后开始的,刚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其体积较原有的细胞小。该期特点是物质代谢活跃,迅速合成RNA和蛋白质,细胞体积显著增大。这一期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下阶段S期的DNA复制作好物质和能量的准备。S期——DNA合成期S期主要特征是复制DNA,使DNA含量增加一倍,保证将来分裂时两个子细胞的DNA含量不变。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周期的关键时刻,只要DNA的复制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为止。该期中,如果受到某些因素干扰,会影响到DNA的复制,而引起了细胞的变异或分裂异常终止。G2期——DNA合成后期此期主要为分裂期做准备。这一期DNA合成终止,但合成少量RNA和蛋白质,可能与构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有关扩展资料:细胞分裂素还有防止离体叶片衰老、保绿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素能够延缓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降解速度,稳定多聚核糖体(蛋白质高速合成的场所),抑制DNA酶、RNA酶及蛋白酶的活性,保持膜的完整性等。在叶片上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能吸聚其他部分的物质向施用处运转和积累。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还不完全清楚。已知在tRNA中与反密码子相邻的地方有细胞分裂素,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它们参与到tRNA与核糖体mRNA复合体的连接物上。但这可能不是外源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因为在tRNA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是由原来在tRNA中的嘌呤的改变产生的。而外源细胞分裂素并不参入tRNA中,但可促进硝酸还原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除了天然的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外,还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一些类似激动素的物质。通常也统称细胞分裂素。其中活性较强,也最常用的是6-苄基嘌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细胞分裂间期
2023-06-28 12:36:561

细胞分裂的过程包括哪几个时期?

1、分裂间期有丝分裂间期分为G1(DNA合成前期)、S(DNA合成期)、G2(DNA合成后期) 三个阶段,其中G1期与G2期进行RNA(即核糖核酸)的复制与有关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其中,G1期主要是染色体蛋白质和DNA解旋酶的合成,G2期主要是细胞分裂期有关酶与纺锤丝蛋白质的合成。在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没有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而是以染色质的形式进行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单链复制。有丝分裂间期是有丝分裂全部过程重要准备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2、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是指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螺旋缠绕并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因为染色质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即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体,这两条染色单体有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期渐渐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散于细胞质中。3、中期是指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板上,到它们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之间的时期。有时把前中期也包括在中期之内。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形成所谓赤道板。从一端观察可见这些染色体在赤道板呈放射状排列,这时它们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摆动的状态。中期染色体浓缩变粗,显示出该物种所特有的数目和形态。因此有丝分裂中期适于做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研究,适于核型分析。而且中期时间较长。4、后期是指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在后期被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染色单体的分开常从着丝点处开始,然后两个染色单体的臂逐渐分开。当它们完全分开后就向相对的两极移动。5、末期是指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开始至形成两个子细胞为止的时期。此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子核的形成大体上是经历一个与前期相反的过程。到达两极的子染色体首先解螺旋而轮廓消失,全部子染色体构成一个大染色质块,在其周围集合核膜成分,融合而形成子核的核膜,随着子细胞核的重新组成,核内出现核仁。核仁的形成与特定染色体上的核仁组织区的活动有关。扩展资料: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从形成子细胞开始到再一次形成子细胞结束(下图)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分G1、S和G2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这两个阶段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10%。细胞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分裂期又分为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裂后期和分裂末期。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过程。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按先后顺序划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时期,在前期和中期之间有时还划分出一个前中期。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与提供能量有关 ;高尔基体——与植物新形成的细胞壁有关;核糖体——与全过程需要的蛋白质合成有关,主要与间期进行的DNA复制需要的蛋白质有关;纺锤体——纺锤体是产生于细胞分裂前初期到末期的一个特殊细胞器。纺锤体的形成由微管蛋白聚合成纺锤体微管的过程。微管蛋白的聚合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我装配型,另一种是位点起始装配型,后者有特殊位点做为聚合的起始部位,前者没有这种特殊位点。形成纺锤体时的位点统称为“微管组织中心”(MTOC)。中心体和着丝点都是MTOC,它们在离体情况下都能表现出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的能力。纺锤体的形成显然和这些MTOC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丝分裂
2023-06-28 12:37:021

细胞分裂间期的G1,S,G2期具体是怎么个过程啊? 一定要具体 具体 具体

细胞周期中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分裂间期,其中包括G1期、S期和G2期. 细胞分裂时的DNA合成是在间期的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这一时期称为合成期(synthesis phase),简称S期.染色质中的组蛋白,也是在S期合成的.在S期之前,即前一次有丝分裂完成之后到S期开始之间的时期,称为第一间隙期(gap phase),简称G1期.从S期结束后到有丝分裂开始之间的时期称为第二间隙期,即G2期.在G1期和G2期中,细胞不合成DNA,但损伤的DNA可在此时修复. 细胞进入G1期后,即开始为下一次分裂做准备.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在G1期明显增加,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都增多了,内质网扩大,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的数目都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 S期内,DNA、组蛋白合成. 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形成两对中心粒,微管蛋白以及一些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物质也在此时期大量合成. 总结如下(方便记忆~): 1)G1期(DNA合成前期): 主要事件,合成RNA和核糖体. 2)S期(DNA合成期): 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 3)G2期(DNA合成后期): 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 不知道我的答案你满意吗?
2023-06-28 12:37:181

高中生物细胞分裂详细过程?

1、细胞周期,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2、间期又分为三期、即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3、细胞分裂期:也就是指M期。  细胞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以下是口诀,清晰的描述了分裂的主要变化,先记口诀,再慢慢详细化整个过程,简单好记。前期:仁膜消失两体现(核仁核膜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形状和数目稳定清晰,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点裂数加均两级(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分裂的染色体平均向细胞两级移动)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仁核膜重新出现,又开始一个新的细胞周期)手打字辛苦,如果觉得不错望采纳!
2023-06-28 12:37:241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有什么特点?

答案: 解析:   间期: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条染色体都形成两条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前期: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同时,从细胞的两极发出许多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   中期:纺锤体清晰可见,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条染色体。   末期:纺锤丝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总之,分裂间期完成了DNA的复制和有关的蛋白质合成,同时也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为细胞分裂准备了物质基础。分裂期最重要的规律变化是染色体均等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细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盘曲、折叠压缩了近万倍,使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有利于把染色质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这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他如核膜、核仁的解体、重建,纺锤体的形成、消失等变化都是为染色体的均分创造必需的条件。
2023-06-28 12:37:311

细胞分裂周期各期名称是什么?

G1期——DNA合成前期 该期是从上一次细胞周期完成后开始的,刚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其体积较原有的细胞小。该期特点是物质代谢活跃,迅速合成RNA和蛋白质,细胞体积显著增大。这一期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下阶段S期的DNA复制作好物质和能量的准备。S期——DNA合成期 S期主要特征是复制DNA,使DNA含量增加一倍,保证将来分裂时两个子细胞的DNA含量不变。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周期的关键时刻,只要DNA的复制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为止。该期中,如果受到某些因素干扰,会影响到DNA的复制,而引起了细胞的变异或分裂异常终止。G2期——DNA合成后期 此期主要为分裂期做准备。这一期DNA合成终止,但合成少量RNA和蛋白质,可能与构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有关扩展资料:细胞分裂素还有防止离体叶片衰老、保绿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细胞分裂素能够延缓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降解速度,稳定多聚核糖体(蛋白质高速合成的场所),抑制DNA酶、RNA酶及蛋白酶的活性,保持膜的完整性等。在叶片上局部施用细胞分裂素,能吸聚其他部分的物质向施用处运转和积累。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还不完全清楚。已知在tRNA中与反密码子相邻的地方有细胞分裂素,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它们参与到tRNA与核糖体mRNA复合体的连接物上。但这可能不是外源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方式。因为在tRNA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是由原来在tRNA中的嘌呤的改变产生的。而外源细胞分裂素并不参入tRNA中,但可促进硝酸还原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除了天然的促进细胞分裂的物质外,还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一些类似激动素的物质。通常也统称细胞分裂素。其中活性较强,也最常用的是6-苄基嘌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细胞分裂间期
2023-06-28 12:37:382

细胞分裂各个时期长短

1、间期:时间较长(1) G1期: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相处于G1期,动物细胞一般为6~12小时。该期主要的生化活动是合成RNA和蛋白质。(2)S期:此期一般持续6~8小时,其长短主要由基因组的复杂度决定。该期主要的生化活动是复制DNA。(3)G2期:是最短的时相。该期主要的生化活动是合成一些与有丝分裂有关的蛋白质。2、分裂期( M期):该期很短,一般持续0.5~2小时。该期生化合成停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一个母细胞分裂成2个子代细胞。扩展资料分裂期分为五个时期。1、前期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2、前中期自核膜破裂起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止。核膜的断片残留于细胞质中,与内质网不易区别,在纺锤体的周围有时可以看到它们。前中期的主要过程是纺锤体的最终形成和染色体向赤道面的运动。3、中期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它们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之前,这段时间称为中期。有时把前中期也包括在中期之内。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形成所谓赤道板。4、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染色单体的分开常从着丝点处开始,然后两个染色单体的臂逐渐分开。5、末期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开始至形成两个子细胞为止称为末期。此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子核的形成大体上是经历一个与前期相反的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分裂期
2023-06-28 12:38:092

细胞之处于两个时期 分裂期和间期么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第一次完成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完成分裂是为止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细胞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分裂间期是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准备时期,在分裂间期细胞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要远远长于细胞分裂期
2023-06-28 12:38:244

细胞分裂的顺序

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就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也就是细胞在分裂之前和分裂之后,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个数保持不变。但是在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复制和着丝点的变化,所以在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和DNA的变化。 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 在细胞分裂前期,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这个时期通过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每一个染色体实际上包括两个并列着的姐妹染色单体,并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此时,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我们称之为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因为DNA在细胞分裂间期已经发生复制,所以,此时的一个染色体应包含两个DNA分子。 在细胞分裂中期,只是纺锤丝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着丝点的数目没有变化。所以,此时期与前期比较,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没有变化。 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那么,原来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离开来,成为两个染色体(此时期无染色单体存在)也就是说,此时期中,细胞核中着丝点的个数增加了一倍,染色体的个数也增加了一倍,而细胞核中的DNA 个数没有变化。 在细胞分裂末期,两套形态、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因而,此时期中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和DNA 的个数都是后期的细胞核中的一半。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前期、中期、末期都没有变化,而只是在后期中增加了一倍。DNA 在细胞分裂间期发生复制,到了末期又恢复到原来的DNA个数,因而在有丝分裂中分裂后的每个子细胞和分裂前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 个数保持不变.
2023-06-28 12:38:321

细胞的周期和细胞分裂间期有何联系

  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分裂的间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间隙期,称为G1期;合成期,称为S期;第二间隙期,称为G2期.  G1期的特点:G1期是从上次细胞增殖周期完成以后开始的.G1期是一个生长期.在这一时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如合成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线粒体、核糖体等都增多了,内质网在更新扩大,来自内质网的高尔基体、溶酶体等也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也就是说为S期储备物质和能量.  S期的特点: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增殖的关键.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通常只要DNA的合成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G2期的特点:G2期又叫做“有丝分裂的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分裂期(M期)做准备.在G2期中,DNA的合成终止,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为分裂期(M期)纺锤体微管的组装提供原料.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成2对中心粒.
2023-06-28 12:38:411

细胞分裂周期多少,分别是哪些,具体结构

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分裂期分前,中,后,末四个阶段。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显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着丝点在赤道板上排列整齐)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平均移向细胞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为染色质,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开始进入下一细胞周期)
2023-06-28 12:38:501

细胞分裂间期分有哪些阶段

细胞分裂间期分为G1 期、S期和G2期。其中S期是DNA复制的时期。
2023-06-28 12:39:111

细胞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细胞分裂的顺序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就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也就是细胞在分裂之前和分裂之后,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个数保持不变。但是在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复制和着丝点的变化,所以在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前期,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这个时期通过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每一个染色体实际上包括两个并列着的姐妹染色单体,并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此时,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我们称之为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因为DNA在细胞分裂间期已经发生复制,所以,此时的一个染色体应包含两个DNA分子。在细胞分裂中期,只是纺锤丝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着丝点的数目没有变化。所以,此时期与前期比较,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没有变化。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那么,原来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离开来,成为两个染色体(此时期无染色单体存在)也就是说,此时期中,细胞核中着丝点的个数增加了一倍,染色体的个数也增加了一倍,而细胞核中的DNA 个数没有变化。在细胞分裂末期,两套形态、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因而,此时期中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和DNA 的个数都是后期的细胞核中的一半。
2023-06-28 12:39:181

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代表字母?

细胞分裂间期的三个阶段(G1期、S期、G2期) 根据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细胞分裂的间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间隙期,称为G1期;合成期,称为S期;第二间隙期,称为G2期。 G1期的特点:G1期是从上次细胞增殖周期完成以后开始的。G1期是一个生长期。在这一时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如合成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线粒体、核糖体等都增多了,内质网在更新扩大,来自内质网的高尔基体、溶酶体等也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也就是说为S期储备物质和能量。 S期的特点: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增殖的关键。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通常只要DNA的合成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G2期的特点:G2期又叫做“有丝分裂的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分裂期(M期)做准备。在G2期中,DNA的合成终止,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为分裂期(M期)纺锤体微管的组装提供原料。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成2对中心粒。
2023-06-28 12:39:326

细胞分裂周期的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间期是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准备时期,在分裂间期细胞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要远远长于细胞分裂期。间期常分为G1,S,G2三个时期。G1期:合成RNA和核糖体.S期(DNA合成期):主要是遗传物质的复制,即DNA、组蛋白和复制所需要酶的合成.G2期:有丝分裂的准备期,主要是RNA和蛋白质(包括微管蛋白等)的大量合成. 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描述方便起见,习惯上按先后顺序划分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时期,在前期和中期之间有时还划分出一个前中期。间期 有丝分裂间期分为G1、S、G2三个阶段,其中G1期与G2期进行RNA(即核糖核酸)的复制与有关蛋白质的合成,S期进行DNA的复制。其中,G1期主要是染色体蛋白质和DNA解旋酶的合成,G2期主要是细胞分裂期有关酶与纺锤丝蛋白质的合成。在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没有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而是以染色质的形式进行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单链复制。有丝分裂间期是有丝分裂全部过程重要准备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工作。前期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因为染色体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渐渐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散于细胞质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时靠近核膜有两个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一对中心粒和围绕它们的亮域,称为中心质或中心球所组成。由中心体放射出星体丝,即放射状微管。带有星体丝的两个中心体逐渐分开,移向相对的两极(图1)。这种分开过程推测是由于两个中心体之间的星体丝微管相互作用,更快地增长,结果把两个中心体(两对中心粒)推向两极,而于核膜破裂后终于形成两极之间的纺锤体。前中期自核膜破裂起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为止。核膜的断片残留于细胞质中,与内质网不易区别,在纺锤体的周围有时可以看到它们。前中期的主要过程是纺锤体的最终形成和染色体向赤道面的运动。纺锤体有两种类型:一为有星纺锤体,即两极各有一个以一对中心粒为核心的星体,见于绝大多数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一为无星纺锤体。两极无星体,见于高等植物细胞(图2)。曾经认为有星纺锤体含有三种纺锤丝,即三种微管。一种是星体微管,由星体散射出的微管;二是极微管,是由两极分别向相对一级方向伸展的微管,在赤道区来自两极的极微管互相重叠。现在认为极微管是由星体微管伸长形成的。三是着丝点微管,与着丝点联结的微管,亦称着丝点丝或牵引丝。着丝点是在染色体的着丝粒的两侧发育出的结构。有报告说着丝点有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的功能。无星纺锤体只有极微管与着丝点微管。核膜破裂后染色体分散于细胞质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其着丝点分别通过着丝点与两极相连。由于极微管和着丝微管之间的相互作用,染色体向赤道面运动。最后各种力达到平衡,染色体乃排列到赤道面上。中期从染色体排列到赤道面上,到它们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向两极之前,这段时间称为中期。有时把前中期也包括在中期之内。中期染色体在赤道面形成所谓赤道板。从一端观察可见这些染色体在赤道面呈放射状排列,这时它们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不断摆动的状态。中期染色体浓缩变粗,显示出该物种所特有的数目和形态。因此有丝分裂中期适于做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的研究,适于核型分析。中期时间较短。后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姊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两极的时期。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时后期结束。染色单体的分开常从着丝点处开始,然后两个染色单体的臂逐渐分开。当它们完全分开后就向相对的两极移动。这种移动的速度依细胞种类而异,大体上在0.2~5微米/分之间。平均速度为 1微米/分。同一细胞内的各条染色体都差不多以同样速度同步地移向两极。子染色体向两极的移动是靠纺锤体的活动实现的。末期从子染色体到达两极开始至形成两个子细胞为止称为末期。此期的主要过程是子核的形成和细胞体的分裂。子核的形成大体上是经历一个与前期相反的过程。到达两极的子染色体首先解螺旋而轮廓消失,全部子染色体构成一个大染色质块,在其周围集合核膜成分,融合而形成子核的核膜,随着子细胞核的重新组成,核内出现核仁。核仁的形成与特定染色体上的核仁组织区的活动有关。细胞体的分裂称胞质分裂。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以缢束或起沟的方式完成的。缢束的动力一般推测是由于赤道区的细胞质周边的微丝收缩的结果。微丝的紧缩使细胞在此区域产生缢束,缢束逐渐加深使细胞体最后一分为二。高等植物细胞的胞质分裂是靠细胞板的形成。在末期,纺锤丝首先在靠近两极处解体消失,但中间区的纺锤丝保留下来,并且微管增加数量,向周围扩展,形成桶状结构,称为成膜体。与形成成膜体的同时,来自内质网和高尔基器的一些小泡和颗粒成分被运输到赤道区,它们经过改组融合而参加细胞板的形成。细胞板逐渐扩展到原来的细胞壁乃把细胞质一分为二(图3)。细胞质中的有关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不是均等分配,而是随机进入两个子细胞中。细胞板由两层薄膜组成,两层薄膜之间积累果胶质,发育成胞间层,两侧的薄膜积累纤维素,各自发育成子细胞的初生壁。
2023-06-28 12:39:461

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从间期进入前期,有什么现象

核膜消失,核仁消失,出现高度螺旋的染色体和纺锤丝 前期 自分裂期开始到核膜解体为止的时期。间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时,核的体积增大,由染色质构成的细染色线逐渐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因为染色体在间期中已经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核仁在前期的后半渐渐消失。在前期末核膜破裂,于是染色体散于细胞质中。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时靠近核膜有两个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一对中心粒和围绕它们的亮域,称为中心质或中心球所组成。由中心体放射出星体丝,即放射状微管。带有星体丝的两个中心体逐渐分开,移向相对的两极(图1)。这种分开过程推测是由于两个中心体之间的星体丝微管相互作用,更快地增长,结果把两个中心体(两对中心粒)推向两极,而于核膜破裂后终于形成两极之间的纺锤体。(来自百度百科)
2023-06-28 12:40:011

可以详细介绍一下细胞的分裂期和细胞的分裂间期吗?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第一次完成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完成分裂是为止的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细胞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细胞分裂间期是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准备时期,在分裂间期细胞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要远远长于细胞分裂期细胞分裂间期是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一个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这个时期为细胞分裂准备了条件,细胞内部正在发生很复杂的变化。近年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自显影技术证明,间期细胞的最大特点是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是整个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   间期阶段细胞内的特点:纺锤体出现,核仁退化,核膜消失,染色体复制完成,DNA加倍,此时出现染色体,也可叫做出现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单体是针对复制后,分开后就不存在染色单体这一说法] 细胞分裂间期分有3阶段  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分裂开始的一段时间成为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以细胞内部DNA合成为依据,又可分为:   一.G1期——DNA合成前期 该期是从上一次细胞周期完成后开始的,刚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其体积较原有的细胞小。该期特点是物质代谢活跃,迅速合成RNA和蛋白质,细胞体积显著增大。这一期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下阶段S期的DNA复制作好物质和能量的准备。   细胞进入G1期后,并不是毫无例外地都进入下一期继续增殖,在此时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前景的细胞:①增殖细胞:这种细胞能及时从G1期进入S期,并保持旺盛的分裂能力。例如消化道上皮细胞及骨髓细胞等; ②暂不增殖细胞或休止细胞:这类细胞进入G1期后不立即转入S期,在需要时,如损伤、手术等,才进入S期继续增殖。例如肝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③不增殖细胞:此种细胞进入G1期后,失去分裂能力,终身处于G1期,最后通过分化、衰老直至死亡。例如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肌细胞及成熟的红细胞等。   二 S期——DNA合成期 S期主要特征是复制DNA,使DNA含量增加一倍,保证将来分裂时两个子细胞的DNA含量不变。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周期的关键时刻,只要DNA的复制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为止。该期中,如果受到某些因素干扰,会影响到DNA的复制,而引起细胞的变异或分裂异常终止。   三G2期——DNA合成后期 此期主要为分裂期做准备。这一期DNA合成终止,但合成少量RNA和蛋白质,可能与构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有关    无丝分裂周期 :无丝分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时期第1期  核内染色质复制倍增,核及核仁体积增大,核仁及核仁组织中心分裂。 第2期  以核仁及核仁组织中心为分裂制动中心,以核仁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的染色质丝为牵引带,分别牵引着新复制的染色质和原有的染色质。新复制的染色质在对侧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的牵引下,离开核膜移动到核的赤道面上。 第3期  为核拉长呈哑铃形,中央部分缢缩变细,这是因为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周染色质不与核膜分离,而核仁组织中心发出的染色质丝(与核膜周染色质相联系)螺旋化加强,产生的牵引拉力导致赤道面部位的核膜内陷。 第4期  核膜内陷加深,终于缢裂成两个完整的子细胞核。每个子核中含有一半原有染色质和一半新复制的染色质。无丝分裂不仅在动植物的病变细胞中,而且在正常组织细胞中普遍存在。不仅在体细胞中,而且在生殖细胞中都能进行无丝分裂。在一定条件下,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交替进行,在某些生物的某种组织中(如蚕睾丸上皮)无丝分裂是唯一的细胞分裂方式。无丝分裂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比有丝分裂消耗能量少;分裂迅速并可能同时形成多个核;分裂时细胞核的生理功能仍可进行;在不利条件下,细胞分裂仍能进行。
2023-06-28 12:40:101

在细胞分裂中S期 G2期 M期 分别指什么时期?拜托了各位 谢谢

s最长,一般需要几天;其次是g1,一般需要几小时到几天;g2最短,一般需要几小时。 细胞分裂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g1期、s期、g2期。根据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细胞分裂的间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间隙期,称为g1期;合成期,称为s期;第二间隙期,称为g2期。其中g1和g2期主要是合成有关蛋白质和rna,s期则完成dna的复制。  分裂间期g1期的特点:g1期是从上次细胞增殖周期完成以后开始的。g1期是一个生长期。在这一时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如合成各种与dna复制有关的酶,线粒体、核糖体等都增多了,内质网在更新扩大,来自内质网的高尔基体、溶酶体等也增加了。动物细胞的2个中心粒也彼此分离并开始复制。也就是说为s期储备物质和能量。  s期的特点: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增殖的关键。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通常只要dna的合成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g2期的特点:g2期又叫做“有丝分裂的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分裂期(m期)做准备。在g2期中,dna的合成终止,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合成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为分裂期(m期)纺锤体微管的组装提供原料。在g2期中心粒完成复制而成2对中心粒。
2023-06-28 12:40:192

细胞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

生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就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也就是细胞在分裂之前和分裂之后,细胞中染色体和DNA的个数保持不变。但是在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的复制和着丝点的变化,所以在分裂过程中有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细胞分裂前期,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中出现染色体。这个时期通过光学显微镜就可看到,每一个染色体实际上包括两个并列着的姐妹染色单体,并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此时,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我们称之为一个染色体包含两个染色单体。因为DNA在细胞分裂间期已经发生复制,所以,此时的一个染色体应包含两个DNA分子。在细胞分裂中期,只是纺锤丝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着丝点的数目没有变化。所以,此时期与前期比较,细胞核中染色体和DNA没有变化。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每一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那么,原来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离开来,成为两个染色体(此时期无染色单体存在)也就是说,此时期中,细胞核中着丝点的个数增加了一倍,染色体的个数也增加了一倍,而细胞核中的DNA 个数没有变化。在细胞分裂末期,两套形态、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因而,此时期中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和DNA 的个数都是后期的细胞核中的一半。染色体在细胞分裂间期、前期、中期、末期都没有变化,而只是在后期中增加了一倍。DNA 在细胞分裂间期发生复制,到了末期又恢复到原来的DNA个数,因而在有丝分裂中分裂后的每个子细胞和分裂前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 个数保持不变.
2023-06-28 12:40:274

是所有细胞分裂期比分裂间期短吗?请举例

细胞分裂期是一个细胞通过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间期是动物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一个新的细胞周期的开始,这个时期为细胞分裂准备了条件,细胞内部正在发生很复杂的变化。,绝对要短~~~
2023-06-28 12:40:451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条

就是这个
2023-06-28 12:40:521

细胞分裂有几个时期

(一)G1期的特点 G1期是从上次细胞增殖周期完成以后开始的。G1期是一个生长期。在这一时期中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并且为下阶段S期的DNA合成做准备,特别是合成DNA的前身物质、DNA聚合酶和合成DNA所必不可少的其他酶系,以及储备能量。(二)S期的特点 从G1期进入S期是细胞增殖的关键时刻。S期最主要的特征是DNA的合成。DNA分子的复制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通常只要DNA的合成一开始,细胞增殖活动就会进行下去,直到分成两个子细胞。(三)G2期的特点 G2期又叫做“有丝分裂准备期”,因为它主要为后面的M期做准备。在G2期中,DNA的合成终止,但是还有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不过其合成量逐渐减少。特别是微管蛋白的合成,为M期纺锤体微管的组装提供原料。(四)M期的特点 细胞一旦完成了细胞分裂的准备,就进入有丝分裂期。细胞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人为地将它分成前、中、后、末四个时期。M期的细胞有极明显的形态变化。间期中的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M期浓缩成染色体形态。染色体的形成、复制和移动等活动,保证了将S期复制的两套DNA分子平均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满意请采纳!
2023-06-28 12:4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