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由沃森和克里克合作建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由沃森和克里克合作建立。()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有谁提出的,简述其发现的主要实验依据
在上世纪中叶(1950s)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以及双链间碱基配对的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他们进一步提出了DNA复制的半保留模型(semiconservative model),虽然这个模型比当时并存的全保留模型(conservative 模型)看起来简单易行的多,但始终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 最后在1957年,当时在Caltech作研究生的Matthew Meselson和作博士后的Franklin Stahl设计并实现了这组著名的,证明了DNA复制半保留机理的实验。 试验中,他们先将大肠杆菌细胞培养在用15NH4Cl作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液里养很长时间(14代),使得细胞内所有的氮原子都以15N的形式存在(包括DNA分子里的氮原子)。这时再加入大大过量的14NH4Cl和各种14N的核苷酸分子,细菌从此开始摄入14N,因此所有既存的“老”DNA分子部分都应该是15N标记的, 而新生的DNA则应该是未标记的。接下来他们让细胞们继续高高兴兴地生长,而自己则在在不同时间提取出DNA分子,利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而当细胞分裂了一次的时候只有一个DNA带,这就否定了所谓的全保留机理,因为根据全保留机理,DNA复制应该通过完全复制一个“老”DNA双链分子而生成一个全新的DNA双链分子,那么当一次复制结束,应该一半DNA分子是全新(双链都完全只含14N), 另一半是“全老”(双链都完全只含15N)。这样一来应该在出现在离心管的不同位置,显示出两条黑带。 通过与全14N和全15N的DNA标样在离心管中沉积的位置对比,一次复制(分裂)时的这根DNA带的密度应当介于两者之间,也就是相当于一根链是14N,另一根链是15N。而经历过大约两次复制后的DNA样品(generation=1.9)在离心管中显示出强度相同的两条黑带,一条的密度和generation=1时候的一样,另一条则等同于完全是14N的DNA。这样的结果跟半保留机理推测的结果完美吻合 就这样,关于DNA复制机理的争论终于被Meselson和Stahl完美解决,而基因学和基因组学也得以在此后的五十年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准备两根小绳一些塑料片纸片也可以,用剪刀将片剪成所要的形状,其中球形塑料片——代表磷酸;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4种不同碱基。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制作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按照每个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挑选模型零件,组装成若干个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将若干个脱氧核苷酸依次穿起来,组成一条多核苷酸长链。在组装另一条多核苷酸长链时,方法相同注意两点:一是两条长链的单核苷酸数目必须相同;二是两条长链并排时,必须保证碱基之间能够相互配对,不能随意组装。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注意两点:一是两条长链的单核苷酸数目必须相同;二是两条长链并排时,必须保证碱基之间能够相互配对,不能随意组装。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把DNA分子平面结构旋转一下,即可得到一个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答: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工程,它的提出标志着分子生物学从此诞生了。从此生物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下列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A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医学知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结构参数为: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A项错误,与题意相符,当选。因此,选择A选项。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从结构特点分析它的生物学功能。
1)DNA分子是由两条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的双排螺旋结构;两螺旋都是右手螺旋,双螺旋表面有深沟和浅沟。2)各脱氧核苷酸中磷酸和脱氧核糖基借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糖-磷酸骨架是螺旋的主链部分,幷位于螺旋外侧;各碱基则从骨架突出指向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都垂直于螺旋的纵轴。3)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链连接,一条链中的腺嘌呤必定与另一条链中的胸嘧啶配对(A-T);鸟嘌呤必定与胞嘧啶配对(G-C),这种碱基间的氢链连接配对原则称为碱基互补规则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上下层碱基对之间堆砌力和链间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在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堆砌构成疏水性核心,而亲水性带负电荷的糖-磷酸基团处于外部,使双螺旋更加稳固;而氢键不仅是一种稳定双螺旋的力量,同时也为选择正确碱基配对提供了分辨能力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从结构特点分析它的生物学功能。
1)DNA分子是由两条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的双排螺旋结构;两螺旋都是右手螺旋,双螺旋表面有深沟和浅沟。2)各脱氧核苷酸中磷酸和脱氧核糖基借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糖-磷酸骨架是螺旋的主链部分,幷位于螺旋外侧;各碱基则从骨架突出指向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都垂直于螺旋的纵轴。3)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链连接,一条链中的腺嘌呤必定与另一条链中的胸嘧啶配对(A-T);鸟嘌呤必定与胞嘧啶配对(G-C),这种碱基间的氢链连接配对原则称为碱基互补规则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上下层碱基对之间堆砌力和链间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在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堆砌构成疏水性核心,而亲水性带负电荷的糖-磷酸基团处于外部,使双螺旋更加稳固;而氢键不仅是一种稳定双螺旋的力量,同时也为选择正确碱基配对提供了分辨能力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1、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三点(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长链构成(2)磷酸和脱氧核糖构成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的碱基间能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A和T;G和C)2、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通过DNA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就是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通过DNA复制(有丝分裂间期),将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实现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如果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子代,则是通过DNA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DNA双螺旋结构特征: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 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 碱基对(base 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 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 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 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 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 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 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 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 和O 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简述如下:有两条DNA单链,反向平行,一段由3"端开始,一段由5‘端开始,螺旋成双链结构.外部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构成的内部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碱基之间是由氢键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由磷酸二脂键链接.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哪些基本特点,这些结构解释生命现象
答案要点:a.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螺旋表面有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b.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内侧,链间碱基按A-T配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G-C配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定律).c.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该模型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DNA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1、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三点(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长链构成(2)磷酸和脱氧核糖构成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的碱基间能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A和T;G和C)2、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通过DNA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就是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通过DNA复制(有丝分裂间期),将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实现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如果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子代,则是通过DNA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哪些基本要点
我来说说吧,不知阁下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如果是高中生的话,看生物必修2就解决了,课本上说的很清楚,如果是大学生的话,就可以进一步了解:1.DNA双螺旋结构特征(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2)碱基对(base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间形成两个氢键。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及其与DNA生物学功能的关系
(1)在DNA分子中,两股DNA链围绕一假想的共同轴心形成一右手螺旋结构,双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0nm (2)链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现的、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构成,位于双螺旋的外侧。 (3)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两股链中的嘌呤和嘧啶碱基以其疏水的、近于平面的环形结构彼此密切相近,平面与双螺旋的长轴相垂直。一股链中的嘌呤碱基与另一股链中位于同一平面的嘧啶碱基之间以氢链相连,称为碱基互补配对或碱基配对(base pairing),碱基对层间的距离为0.34nm。碱基互补配对总是出现于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A=T),形成两个氢键;或者出现于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G=C),形成三个氢键。 (4)DNA双螺旋中的两股链走向是反平行的,一股链是5′→3′走向,另一股链是3′→5′走向。两股链之间在空间上形成一条大沟(major groove)和一条小沟(minor groove),这是蛋白质识别DNA的碱基序列,与其发生相互作用的基础。 DNA双螺旋的稳定由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碱基对层间的堆积力(base?stacking force)维系。DNA双螺旋中两股链中碱基互补的特点,逻辑地预示了DNA复制过程是先将DNA分子中的两股链分离开,然后以每一股链为模板(亲本),通过碱基互补原则合成相应的互补链(复本),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因为复制得到的每对链中只有一条是亲链,即保留了一半亲链,将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后来证明,半保留复制是生物体遗传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方式。 DNA双螺旋是核酸二级结构的重要形式。双螺旋结构理论支配了近代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和发展,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本文来自: 医学生网(www.yixuesheng.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ixuesheng.com/jichu/swhxfz/201001/25974.html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上下层碱基对之间堆砌力和链间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在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堆砌构成疏水性核心,而亲水性带负电荷的糖-磷酸基团处于外部,使双螺旋更加稳固;而氢键不仅是一种稳定双螺旋的力量,同时也为选择正确碱基配对提供了分辨能力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方法步骤
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DNA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骨架。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样性包括A-DNAB-DNA Z-DNAn三种DNA构型的比较
下列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下列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双股脱氧核苷酸呈反向平行B.DNA形成的均是左手双螺旋结构C.双股链间存在碱基配对关系D.螺旋每周包含10对碱基E.螺旋的螺距为3.4nm正确答案:DNA形成的均是左手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要点是什么?
DNA双螺旋结构特征: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 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 碱基对(base 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 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 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 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 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 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 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 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 和O 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简述如下:有两条DNA单链,反向平行,一段由3"端开始,一段由5‘端开始,螺旋成双链结构.外部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构成的内部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碱基之间是由氢键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由磷酸二脂键链接.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从结构特点分析它的生物学功能。
1)DNA分子是由两条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的双排螺旋结构;两螺旋都是右手螺旋,双螺旋表面有深沟和浅沟。2)各脱氧核苷酸中磷酸和脱氧核糖基借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糖-磷酸骨架是螺旋的主链部分,幷位于螺旋外侧;各碱基则从骨架突出指向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都垂直于螺旋的纵轴。3)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链连接,一条链中的腺嘌呤必定与另一条链中的胸嘧啶配对(A-T);鸟嘌呤必定与胞嘧啶配对(G-C),这种碱基间的氢链连接配对原则称为碱基互补规则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是上下层碱基对之间堆砌力和链间互补碱基之间的氢键。在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堆砌构成疏水性核心,而亲水性带负电荷的糖-磷酸基团处于外部,使双螺旋更加稳固;而氢键不仅是一种稳定双螺旋的力量,同时也为选择正确碱基配对提供了分辨能力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
1、DNA双螺旋结构包括三点 (1)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长链构成 (2)磷酸和脱氧核糖构成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 (3)两条链的碱基间能过氢键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规律(A和T;G和C) 2、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通过DNA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就是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通过DNA复制(有丝分裂间期),将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实现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 如果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子代,则是通过DNA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有哪些基本特点,这些结构解释生命现象
dna双螺旋结构有哪些特点: a.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螺旋表面有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 b.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内侧,链间碱基按a-t配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g-c配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碱基配对原则,chargaff定律)。 c.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0.34nm,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重复一次,间隔为3.4nm。 该模型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稳定性特征,最有价值的是确认了碱基配对原则,这是dna复制、转录和反转录的分子基础,亦是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分子基础。该模型的提出是本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它奠定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基石。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由两条碱基互补的、反向平行排列的脱氧多核苷酸单链组成,碱基互补的方式是A与T,C与G对应;两条互补链围绕一“主轴”向右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结构由4种碱基(A、T、G、C)的排列顺序决定储存遗传信息。(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平行缠结,依赖成对的碱基上的氢键结合形成双螺旋状,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结合,一条链的走向是5"到3",另一条链的走向是3"到5"; (2)碱基平面向内延伸,与双螺旋链成垂直状; (3)向右旋,顺长轴方向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每隔3.4nm重复出现同一结构; (4)A与T配对,其间距离1.11nm;G与C配对,其间距离为1.08nm,两者距离几乎相等,以便保持链间距离相等; (5)在结构上有深沟和浅沟; (6)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 横向稳定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递积力维持。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怎么做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通常是通过搭建分子模型来完成的。以下是一些基本步骤:材料:- 4种颜色的塑料珠(代表4种不同的碱基)- 扁平的手掌大小底座(用作支架)- 钢丝或木棒(用于连接珠子)步骤:1. 将不同颜色的塑料珠分别组合成配对的碱基,即腺嘌呤 (A) 和胸腺嘧啶(T),以及鸟嘌呤(C) 和鸟嘧啶(G)。2. 将钢丝或木棒插入底座中心,作为支架。3. 按照规则将珠子串在钢丝上,每个碱基由两个珠子表示,一个代表碱基的氮碱基,另一个代表糖分子和磷酸基团。4. 使用适当的间距,将珠子与钢丝相连,以形成DNA双螺旋的“阶梯状”结构。5. 通过不断加入珠子,直到完成整个DNA双螺旋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请保持每个碱基之间的距离和比例一致,并保证模型稳定性,避免出现塑料珠掉落或模型塌陷等情况。此外,在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参考相关教材或在线资源,以获得更加详细的说明和指导。
如何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完成:步骤一:收集材料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需要的材料有:双股DNA模型彩色糖果或球形磁珠直径约为1cm的木棒或竹签剪刀和胶水步骤二:制作DNA模型的主干首先,我们需要制作DNA模型的主干。将木棒或竹签分成两个长度相等的部分,然后用彩色糖果或球形磁珠把它们连接起来。在连接点处使用胶水固定,以确保主干的稳定性。步骤三:制作DNA模型的核苷酸接下来,制作核苷酸。核苷酸是DNA的构成单位,由磷酸、脱氧核糖和一种碱基组成。我们可以用糖果或球形磁珠代表脱氧核糖和碱基,用小木棒或竹签代表磷酸。将三个组成部分连接在一起,制成核苷酸模型。步骤四:将核苷酸连接成DNA双链将核苷酸按照DNA双链的规律连接起来。DNA双链由两个互补的链组成,每个链都由一系列核苷酸组成。具体来说,腺嘌呤(A)只能与胸腺嘧啶(T)配对,胞嘧啶(C)只能与鸟嘌呤(G)配对。因此,我们可以将A和T、C和G的核苷酸按照互补规律连接起来,形成DNA双链。步骤五:制作DNA双链的螺旋结构将两个DNA双链缠绕在一起,形成DNA双螺旋结构。将两个DNA双链分别绕在两根细木棒上,然后将它们靠近,使它们缠绕在一起。注意,DNA双链是以右手螺旋的形式缠绕在一起的,因此在缠绕时应保持正确的方向。步骤六:调整DNA模型最后,调整DNA模型。将DNA双螺旋模型放在一个水平的表面上,确保它的稳定性。如果需要,可以对DNA双链进行微调,以使其更符合真实的DNA结构。总结: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需要准备一些材料,包括双股DNA模型、彩色糖果或球形磁珠、直径约为1cm的木棒或竹签、剪刀和胶水等。制作DNA模型的主干、核苷酸和DNA双链,然后将两个DNA双链缠绕在一起,形成DNA双螺旋结构。最后,调整DNA模型,使其更符合真实的DNA结构。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但是这个过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有哪些?
【答案】: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的要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的平行多核苷酸链构成的,一条链的5"-末端与另一条链的3"-末端相对。两条链的糖-磷酸主链都是右手螺旋,有一共同的螺旋轴,螺旋表面有大沟和小沟。(2)两条链上的碱基均在主链内侧,一条链上的A一定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G一定与C配对。(3)成对碱基大致处于同一平面,该平面与螺旋轴基本垂直。相邻碱基对平面间的距离为0.34nm,双螺旋每旋转一周有10对碱基,螺旋直径为2nm。大多数天然DNA属双链结构,某些病毒如Фx174和M13的DNA是单链DNA分子。
Was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背景和依据
这个链接对您的问题有较为详细的阐述:http://baike.baidu.com/view/25292.htm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它必须能够携带遗传信息,能够自我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图复制传递遗传信息,能够让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以控制细胞活动,并且能够突变并保留突变。这4点,缺一不可,如何建构一个DNA分子模型解释这一切? 当时主要有三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在研究DNA分子模型。第一个实验室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威尔金斯、弗兰克林实验室,他们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X射线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体时,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会使射线发生偏转,根据得到的衍射图像,可以推测分子大致的结构和形状。第二个实验室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实验室。在此之前,鲍林已发现了蛋白质的a螺旋结构。第三个则是个非正式的研究小组,事实上他们可说是不务正业。23岁的年轻的遗传学家沃森于1951年从美国到剑桥大学做博士后时,虽然其真实意图是要研究DNA分子结构,挂着的课题项目却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比他年长12岁的克里克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多肽和蛋白质:X射线研究”。沃森说服与他分享同一个办公室的克里克一起研究DNA分子模型,他需要克里克在X射线晶体衍射学方面的知识。他们从1951年10月开始拼凑模型,几经尝试,终于在1953年3月获得了正确的模型。关于这三个实验室如何明争暗斗,互相竞争,由于沃森一本风靡全球的自传《双螺旋》而广为人知。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沃森和克里克既不像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那样拥有第一手的实验资料,又不像鲍林那样有建构分子模型的丰富经验(他们两个人都是第一次建构分子模型),却能在这场竞赛中获胜? 这些人中,除了沃森,都不是遗传学家,而是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威尔金斯虽然在1950年最早研究DNA的晶体结构,当时却对DNA究竟在细胞中干什么一无所知,在1951年才觉得DNA可能参与了核蛋白所控制的遗传。弗兰克林也不了解DNA在生物细胞中的重要性。鲍林研究DNA分子,则纯属偶然。他在1951年11月的《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核酸结构的论文,觉得荒唐可笑,为了反驳这篇论文,才着手建立DNA分子模型。他是把DNA分子当作化合物,而不是遗传物质来研究的。这两个研究小组完全根据晶体衍射图建构模型,鲍林甚至根据的是30年代拍摄的模糊不清的衍射照片。不理解DNA的生物学功能,单纯根据晶体衍射图,有太多的可能性供选择,是很难得出正确的模型的。 沃森在1951年到剑桥之前,曾经做过用同位素标记追踪噬菌体DNA的实验,坚信DNA就是遗传物质。据他的回忆,他到剑桥后发现克里克也是“知道DNA比蛋白质更为重要的人”。但是按克里克本人的说法,他当时对DNA所知不多,并未觉得它在遗传上比蛋白质更重要,只是认为DNA作为与核蛋白结合的物质,值得研究。对一名研究生来说,确定一种未知分子的结构,就是一个值得一试的课题。在确信了DNA是遗传物质之后,还必须理解遗传物质需要什么样的性质才能发挥基因的功能。像克里克和威尔金斯,沃森后来也强调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一书对他的重要影响,他甚至说他在芝加哥大学时读了这本书之后,就立志要破解基因的奥秘。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很难明白,为什么沃森向印第安那大学申请研究生时,申请的是鸟类学。由于印第安那大学动物系没有鸟类学专业,在系主任的建议下,沃森才转而从事遗传学研究。当时大遗传学家赫尔曼·缪勒(Hermann Muller)恰好正在印第安那大学任教授,沃森不仅上过缪勒关于“突变和基因”的课(分数得A),而且考虑过要当他的研究生。但觉得缪勒研究的果蝇在遗传学上已过了辉煌时期,才改拜研究噬菌体遗传的萨尔瓦多·卢里亚(Salvador Luria)为师。但是,缪勒关于遗传物质必须具有自催化、异催化和突变三重性的观念,想必对沃森有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沃森和克里克坚信DNA是遗传物质,并且理解遗传物质应该有什么样的特性,才能根据如此少的数据,做出如此重大的发现。 他们根据的数据仅有三条:第一条是当时已广为人知的,即DNA由6种小分子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A、G、T、C),由这些小分子组成了4种核苷酸,这4种核苷酸组成了DNA。第二条证据是最新的,弗兰克林得到的衍射照片表明,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第三条证据是最为关键的。美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文·查戈夫(Erwin Chargaff)测定DNA的分子组成,发现DNA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等量的,虽然在不同物种中4种碱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 查加夫早在1950年就已发布了这个重要结果,但奇怪的是,研究DNA分子结构的这三个实验室都将它忽略了。甚至在查加夫1951年春天亲访剑桥,与沃森和克里克见面后,沃森和克里克对他的结果也不加重视。在沃森和克里克终于意识到查加夫比值的重要性,并请剑桥的青年数学家约翰·格里菲斯(John Griffith)计算出A吸引T,G吸引C,A+T的宽度与G+C的宽度相等之后,很快就拼凑出了DNA分子的正确模型。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及碱基互补原则。
我来说说吧,不知阁下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如果是高中生的话,看生物必修2就解决了,课本上说的很清楚,如果是大学生的话,就可以进一步了解:1.DNA双螺旋结构特征(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2)碱基对(base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间形成两个氢键。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heprincipleofcomplementarybasepairing: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denine(A,腺嘌呤)一定与Thymine(T,胸腺嘧啶)配对,Guanine(G,鸟嘌呤)一定与Cytosine(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两个氢键,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有三个氢键,即A=T,G≡C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及碱基互补原则。
我来说说吧,不知阁下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如果是高中生的话,看生物必修2就解决了,课本上说的很清楚,如果是大学生的话,就可以进一步了解:1.DNA双螺旋结构特征(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2)碱基对(base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间形成两个氢键。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heprincipleofcomplementarybasepairing: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denine(A,腺嘌呤)一定与Thymine(T,胸腺嘧啶)配对,Guanine(G,鸟嘌呤)一定与Cytosine(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两个氢键,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有三个氢键,即A=T,G≡C
B-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什么
这是指B型DNA,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DNA沃森和克里克在研究DNA的时候所用的资料来自在相对湿度为百分之九十二是所得到的DNA,这种DNA称为B型DNA.还有A型和Z型,这是DNA的三种构型。一般认为,B构型最接近细胞中的DNA构象,它与双螺旋模型非常相似。A-DNA与RNA分子中的双螺旋区以及转录时形成的DNA-RNA杂交分子构象接近。Z-DNA以核苷酸二聚体为单元左向缠绕,其主链呈锯齿(Z)形,故名。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1、由两条碱基互补的、反向平行排列的脱氧多核苷酸单链组成,碱基互补的方式是A与T,C与G对应;2、两条互补链围绕一“主轴”向右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结构3、DNA分子结构由4种碱基(A、T、G、C)的排列顺序决定储存遗传信息;4、DNA分子结构双螺旋的表面形成两条凹槽,一面宽而深,称之深沟;另一面狭而浅,称之浅沟。与特定功能的蛋白质(酶)识别和调控相关。DNA链5、DNA链碱基排列顺序的组合方式无限,形成多种不同的DNA分子。扩展资料: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于1952年5月获得一张非常清晰的B型DNA衍射照片(照片51号)。1953年1月,沃森访问国王学院时看到了这张照片,立刻领悟了双螺旋模型的关键。他在回忆录《双螺旋》中写道:“在看到图片的瞬间,我目瞪口呆、心跳加速,图片上占主要位置的黑色十字映像只能从螺旋结构中产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
为什么中关村广场是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是指b型dna,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dna沃森和克里克在研究dna的时候所用的资料来自在相对湿度为百分之九十二是所得到的dna,这种dna称为b型dna.还有a型和z型,这是dna的三种构型。一般认为,b构型最接近细胞中的dna构象,它与双螺旋模型非常相似。a-dna与rna分子中的双螺旋区以及转录时形成的dna-rna杂交分子构象接近。z-dna以核苷酸二聚体为单元左向缠绕,其主链呈锯齿(z)形,故名。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从结构特点分析它的生物学功能。
1)DNA分子是由两条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的双排螺旋结构;两螺旋都是右手螺旋,双螺旋表面有深沟和浅沟。2)各脱氧核苷酸中磷酸和脱氧核糖基借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糖-磷酸骨架是螺旋的主链部分,_位于螺旋外侧;各碱基则从骨架突出指向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都垂直于螺旋的纵轴。3)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链连接,一条链中的腺嘌呤必定与另一条链中的胸嘧啶配对(A-T);鸟嘌呤必定与胞嘧啶配对(G-C),这种碱基间的氢链连接配对原则称为碱基互补规则。DNA双螺旋结构: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扩展资料: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积塑模型是一种采用优质彩色塑料原料制造的生物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装配式结构模型。本模型利用具有特殊形状结构的红、黄、蓝、绿四种色球(分别代表A、T、G、C四种核苷)和棕棒(代表磷酸P)五种零件。不仅可装配成具有双螺旋空间结构的DNA分子链,而且还可以直观地表达出DNA分子链的自我复制功能。这套模型可用来做分子生物学的教具,也可做中小学生的课外科学模型玩具。主链: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DNA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骨架。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
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E.chargaff,1905— )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
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构成,并围绕同一中心轴缠绕形成一个右手的双螺旋。脱氧核糖和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骨架位于双螺旋的外侧,两条链上的碱基堆积在双螺旋的内部, G与C配对,A与T配对。 G和C之间可以形成三个氢键,A和T之间形成二个氢键。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从结构特点分析它的生物学功能。
1)DNA分子是由两条长度相同,方向相反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平行围绕同一中心轴形成的双排螺旋结构;两螺旋都是右手螺旋,双螺旋表面有深沟和浅沟。2)各脱氧核苷酸中磷酸和脱氧核糖基借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的糖-磷酸骨架是螺旋的主链部分,幷位于螺旋外侧;各碱基则从骨架突出指向螺旋的内侧,碱基平面都垂直于螺旋的纵轴。3)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通过碱基间的氢链连接,一条链中的腺嘌呤必定与另一条链中的胸嘧啶配对(A-T);鸟嘌呤必定与胞嘧啶配对(G-C),这种碱基间的氢链连接配对原则称为碱基互补规则。DNA双螺旋结构:1952年,奥地利裔美国生物化学家查伽夫测定了DNA中4种碱基的含量,发现其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鸟嘌呤与胞嘧啶的数量相等。这使沃森、克里克立即想到4种碱基之间存在着两两对应的关系,形成了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的概念。扩展资料: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积塑模型是一种采用优质彩色塑料原料制造的生物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装配式结构模型。本模型利用具有特殊形状结构的红、黄、蓝、绿四种色球(分别代表A、T、G、C四种核苷)和棕棒(代表磷酸P)五种零件。不仅可装配成具有双螺旋空间结构的DNA分子链,而且还可以直观地表达出DNA分子链的自我复制功能。这套模型可用来做分子生物学的教具,也可做中小学生的课外科学模型玩具。主链: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DNA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骨架。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主链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 右手方向 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两条主链可用铁线在圆柱同上绕成 )(2)碱基对 碱基位于螺旋的 内则 ,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 总是 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间形成三个氢键 (用牙签或其他小棒表示氢键,用卡纸剪成不同形状表示各种碱基)。 (3)结构参数 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您可通过比例换算到合适尺寸 如3.4NM 在模型上用3.4CM 表示)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1)主链 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 右手方向 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两条主链可...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1、由两条碱基互补的、反向平行排列的脱氧多核苷酸单链组成,碱基互补的方式是A与T,C与G对应;2、两条互补链围绕一“主轴”向右盘旋形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结构3、DNA分子结构由4种碱基(A、T、G、C)的排列顺序决定储存遗传信息;4、DNA分子结构双螺旋的表面形成两条凹槽,一面宽而深,称之深沟;另一面狭而浅,称之浅沟。与特定功能的蛋白质(酶)识别和调控相关。DNA链5、DNA链碱基排列顺序的组合方式无限,形成多种不同的DNA分子。扩展资料: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富兰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于1952年5月获得一张非常清晰的B型DNA衍射照片(照片51号)。1953年1月,沃森访问国王学院时看到了这张照片,立刻领悟了双螺旋模型的关键。他在回忆录《双螺旋》中写道:“在看到图片的瞬间,我目瞪口呆、心跳加速,图片上占主要位置的黑色十字映像只能从螺旋结构中产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结构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基本要点?
.DNA双螺旋结构特征 (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以右手方向盘旋, 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 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 (2)碱基对(base 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A与T 间形成两个氢键。 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呤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求, 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 每对碱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 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 (3)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相对, 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 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的N 和O 原子朝向分子表面。 (4)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简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简述如下:有两条DNA单链,反向平行,一段由3"端开始,一段由5‘端开始,螺旋成双链结构.外部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构成的内部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碱基之间是由氢键连接脱氧核苷酸之间由磷酸二脂键链接.